施二之
跳绳是我跟妻子结婚的时候就买了的。妻子说,跳绳是最好的一项运动,大脑计数,手臂摇动,下肢跳跃,调动全身的肌肉都参与进来,对于减肥美体是最好不过的了,且基本不受场地条件限制,只需换上运动鞋就行了,这多好。
等到大儿上小学的时候,妻子想带着大儿一起跳绳,她觉得作为父母,我们的个子都不算高,跳绳能够让孩子多吃饭,促进身体长高,再加上跳绳是中考的达标测试项目,跳绳就更得跳了。
说干就干,妻子开始带着大儿跳绳了。毋庸讳言,大儿背诗识字,做题算数,都不在话下,却如我们一样并没有太多体育运动的天赋。他拿起跳绳,按照妈妈示范的样子开始学着跳,试了多次,却怎么也跳不过,像一只初学捕猎的小老虎,一次次跌跌撞撞地尝试,一次次悻悻然无功而返。终于,他彻底失去了信心,把跳绳往地上一摔,“什么破跳绳,我不跳了”,说完一转身就进了里屋,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
没有信心,什么也干不成。我和妻子决定先从培养他的自信心做起。我们在网上找出了之前看过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和他一起看。影片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马哈维亚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
马哈维亚年轻时是位摔跤运动员,获得过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由于家人反对和生活所迫,他早早退役,与世界冠军无缘了,他希望自己能有个儿子帮自己实现未完成的梦想。可惜的是,四个孩子都是女孩,这让他心灰意冷。当他发现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有摔跤天赋之后,便不顾妻子孩子的反对,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训练。历尽磨难,吉塔终于问鼎世界冠军,巴比塔也在各大赛场上取得成就。
这部电影攫住了大儿的心,观影时,他不时地感动哭泣。他觉得吉塔和巴比塔作为女孩,能够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克服那么多的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自己经过努力,跳绳也一定能跳好!此时,妻子不失时机地又给予了他技术上的指导,加上全家人的鼓励,终于儿子跳绳跳过了第一个。他高兴地欢呼,“我跳过了,我跳过了……”信心有了,兴趣也就来了,跳过第一个,就想着跳过第二个……磕磕绊绊,儿子的跳绳次数越来越多。“我能跳十个喽”“我能跳二十个喽”……一次次欢呼,儿子跳得越来越好了。
这回有儿子作伴,妻子也跳得更起劲儿了,娘俩春和景明时跳,夏日黄昏时跳,秋高气爽时跳,白雪皑皑时也跳;屋里跳,小区里跳,广场上跳……一副生命不息,跳绳不止的样子。
大儿自七岁开始学习跳绳,从一个也跳不过,到现在一跳便数十个、上百个,只见得他运臂如飞,脚尖点地不断地跳跃,只听得跳绳在与空气的摩擦中嗡嗡作响,却并不能看清跳绳运行的轨迹。大儿的跳绳尽得妻子真传,已然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一转眼,小儿也三岁了。一日吃罢晚饭,他看见哥哥跳绳跳得飞快,他也想跳,就抢下了哥哥的跳绳,学着哥哥的样子,几番努力尝试,终究没跳起来。他歪着小脑袋瓜琢磨了一下,觉得是鞋出了问题。他逼着哥哥把脚上的鞋脱下来给他换上,再次努力尝试,仍然没有能够跳起来。肯定还是鞋子的问题,他脱下哥哥的鞋,然后去翻哥哥的鞋柜,找出哥哥的一双白鞋换上,再次尝试跳绳,也没跳起来……再换一双吧,换一双绿的,或许能带来新的灵感吧!结果换上了,还是没能跳起来……
小儿无奈,最终扔下跳绳,拿起《巴巴爸爸去度假》的书翻看起来,他倒是很会给自己找台阶下。他的一连串反应惹得全家人忍俊不禁。好在小儿的心情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一点还不错。当时,我真怕他沮丧得哭……
我虽然对妻子带着儿子跳绳一直不大“感冒”,态度不积极也不反对,但娘俩跳绳的实际效果却真真地不容置疑。妻子的身材一直袅娜娉婷,大儿的身体也比同龄孩子更加茁壮地成长,小儿现在虽然跳不起来,但从他艳羡的眼神里可以断定,他早晚也得被妈妈“俘虏”了,培养成跳绳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