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A01版
A01

第A02版
A02

第A03版
A03
 
标题导航
忆,冬季在伊春玩雪
记忆中的 森林小火车
藏在门后的泪水
陪婆婆过“妇女节”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3月1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 森林小火车

李彦林

记得第一次乘坐森林小火车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早上。那天,母亲站在院门口,深情地目送我远行。父亲推着自行车,驮着用塑料布包裹的行李,艰难地走在泥泞的土路上,吃力地为我送行。我手里提着网兜,里面装着脸盆、牙具等生活用品,满怀激情地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父亲把我送到一个森林小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很是热闹,人群中大多是前来送子女上山下乡的亲属。这个森林小火车站没候车室,没售票处,没站台,没信号灯,其实就是个停车点。

随着一声长鸣,一列载有五六节车厢的森林小火车缓慢地驶进车站,人们拥挤着上了车。我找个靠车窗的位置坐下来,告别父亲,便环顾车厢里的一切。车厢内异常简陋,木板座席上没有座号,也没有行李架,整个车厢能有五十多个座席,当车运行时,犹如置身在铁匠铺里一样,不时传来咣当咣当的噪音。

列车长臂膀上戴着绿色徽章,神气十足地验票补票(其实车长和列车员就他一个人),让我好生羡慕。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

车窗外,杨柳依依,山花烂漫,远山吐翠,白云悠悠,我的思绪也随着起伏的山峦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毛主席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想到此,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幻想和干劲,决心要好好学习工作,与林业工人打成一片,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路上,就这样幻想着、憧憬着、做着自己的知青梦……

森林小火车经过半天的行程,中午时分终于到达目的地鸡爪河林场。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过街红”,上面写着“热烈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让我由衷地感到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无比宽广,无比光明。

前来车站迎接我们的青年点领导和老知青,有的敲鼓,有的敲锣,气氛异常热烈。领导热情地与我们握手寒暄,老知青友好地帮我们扛行李,拿东西,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快乐与温暖。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森林小火车结下了情缘。每次上山下山都是乘坐半天的车。不论是寒来暑往,还是冰天雪地,都是风雨兼程。由于森铁线路以保证木材生产运输为主,森林小火车都得给木材车让道,因此,一百多里的行程要走上半天才能到达。

让我难忘的是知青岁月里,每当森林小火车来到林场,知青们都去车站寻求“新闻和乐趣”。不只是我们知青如此,当地的林场职工、妇女儿童也是如此。有的妇女怀里抱着孩子,有的老人拄着拐杖,儿童三五成群地结伴而来凑热闹。那时候林场文化匮乏,生活单调,每隔两天一趟的森林小火车就成了人们心中的期盼。

在森林小火车站,大家能迅速知道每月一次的电影来了没有;来自亲人朋友的信件到了没有;下山去的知青伙伴回来了没有……这一切都是大家所盼所想的。那时候,森林小火车的到来,可以说是林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我们知青和当地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希望。

转年春季,我调到鸡爪河林场一个叫做“十二场”的知青农业点,农业点有不到二十名知青,是一处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途经的森林小火车更成了我们知青的精神寄托。上工的钟声,偶尔的几声犬吠,森林小火车碾压铁轨的隆隆声音,给沉寂的小村庄带来了几分生气。由于寂寞难耐,附近的三合林场上映电影,我们知青便顺着小火车道,脚踩路基步行十多里去看电影,然后沿着路基摸黑返回知青点。

知青岁月里,每当乘坐森林小火车回家,一想到马上见到久别的爹娘,就趴在车窗旁,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知青歌曲,心里充满了渴望和幸福。有一年秋季,我采集了一小包松子,几串蘑菇,坐在森林小火车上,心想这次没有空手回家,这是我乘坐小火车最为心满意足的一次。

后来,我调到局团委工作,乘坐小火车的次数多了起来。植树造林、冬运生产等等均是共青团围绕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每年至少去林场调查研究两次,足迹遍布了友好林业局的各个林场所。

随着时代的进步,森林小火车线路拆除了,快速公路替代了森铁线,森林小火车走进了陈列馆。难得的是退休后我又与“郭小川林区纪念馆”有了不解之缘。1962年年底,著名诗人郭小川来到伊春林区,就是乘坐森林小火车到的丰林县(原新青林业局)金林林场。在金林林场郭小川创作出了响彻大江南北的诗歌“林区三唱”。每当写到森林小火车我都是文思如泉涌,文从字顺,驾轻就熟,无疑得益于早年无数次乘坐森林小火车的经历。

森林小火车作为当年上山下山的交通工具,见证了林区的发展变化,承载了林区人的苦和乐。冬季它是林业运送木材的大功臣;春秋成了护林防火的大动脉;夏季则成了农忙的载体。如今,森林小火车虽然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那长龙般的绿色身影,铿锵的前行节奏,必将永久载入林区创业的史册,留存在林区老一辈人的记忆深处。 (标题配图 刘小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ICP证2016032301 版权所有  [伊春日报社]   伊春新闻网数字报刊发布平台
© 2016  中国  黑龙江 伊春          国内统一刊号  CN2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