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绿色资源、冰雪资源优势突出,新型产业形态不断涌现,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互促互融,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在拥有生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高效的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才能有效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是辩证统一的,要善于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承载能力基础上,将生态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因此,小兴安岭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如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任督二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它的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是富有意义和值得去研究的问题。
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文明经济
伊春林区有独特又丰富的生态资源,最好品牌在生态,最强优势在生态,最大潜力也在生态,但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资源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因此要结合本地区独特的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道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充分发挥自身生态潜在优势,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真正实现后发崛起和跨越发展。必须抓住县域发展的“牛鼻子”,立足县域生态比较优势,再造竞争新优势,探索独具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更加完备的森林资源保护经营体系,强化森林抚育,改善林分结构,形成小兴安岭地带性森林顶级群落,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的计划数量。持续推进多污染源协同治理。加大流域断面的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黑土地保护,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分类治理。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紧扣目标任务,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探索不同林分类型的碳增汇方法,对接全国统一碳汇交易市场,着力打造“碳汇伊春”。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升级,依托综合县、生态县、边境县定位和优势,培育发展立县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实施乡村林场振兴战略,推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林场。全面开展美丽宜居村庄(林场)示范创建行动。
立足市场需求,扩大生态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
需求刺激生产,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拉动增长。有效需求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伊春立足市场需求,着力提高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培育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核心竞争力。
就国内而言,随着人们对物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已经由“温饱”的数量型向“生态环保”的质量型转变,老百姓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生态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小兴安岭有着良好的生态优势,在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方面有着发达区域无可比拟的比较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建立绿色产品、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制定标准,突出品牌,将生态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地方特色产品的优势,逐步形成品牌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生态优美、经济发展的需求。要瞄准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高标准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建设。围绕“4+4+N”产业链体系,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包装编制招商项目,形成投资机会清单。借助哈洽会等平台,开展系列招商洽谈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实现权责清单标准化管理和动态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拓宽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就国际市场而言,全球化经济深入发展,绿色环保日益深入人心,尤其是欧盟、日本、美国等对绿色、生态产品的要求非常高,伊春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生态优势,生产无污染、绿色环保的产品参与国际市场,利用生态优美的先发优势取得国际竞争的后发优势,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俄罗斯比罗比詹市交流合作。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不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潜在优势,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为建立健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机制,小兴安岭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成功转化,必须以发展生态生产力为先导,依托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
以数字、生物、冰雪、创意赋能生态价值转换,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充分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伊春“森工严选”品牌价值,红松、雪蜜、食用菌、风倒木管理等特色产业数据先行上链。围绕服务消费者、畅通监管者、便捷生产者、支撑决策者开展区块链示范应用,将伊春“生态美、空气优、负氧高、无污染”的生态价值,转化为“优质、优品、优价”的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数字文旅等平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抓好智慧伊春时空信息云平台、“数字林草”“伊药云”等平台建设,推动市县直播电商共享基地建设,拓展数字技术在多领域开发应用,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林业,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的翅膀。积极培育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产业,推动生物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高生物科技在林业苗木繁育、蓝莓育种、中医药产业、畜牧业繁育等领域的应用。建设小兴安岭中药材种质资源中心,提高道地药材优良种苗供给能力。科学利用林蛙和中药材资源,深度开发保健品、中兽药和日化产品,延长生物医药产业链。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伊春要挖掘生态经济的后发优势,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协调互动,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把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黑土地保护,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实施“田长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增长,粮食产量达标。力争生猪、湖羊、鹿、蜜蜂的饲养量,林蛙、冷水鱼的养殖量快速增长,小浆果、食用菌数量达到预期产量,提高“伊春蓝莓”“伊春黑木耳”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平稳发展,因地制宜建设道地中药材核心产区,推动本土药企与知名药企合作,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全省中医药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黑龙江(伊春)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强化全域旅游理念,突出全域、拓展全季,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加快补齐旅游综合服务能力短板。坚持差异化定位和优势互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高品位办好森林冰雪欢乐季系列活动,叫响“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人和心,总有一个在伊春”品牌。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制定全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强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全覆盖。
深化制度有效供给,为优势转化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进行制度创新,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制度,不断探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保护并巩固生态优势。扩大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保护的制度供给,为打通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后一公里”提供制度支撑。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绿水青山。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健全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统筹推进经济体制现代农业、民主法制、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面释放改革新活力。推进森林生态康养温泉度假综合体建设。构建更加完备的森林资源保护经营体系。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各类保护地建设,探索建立小兴安岭国家公园。
共建绿水青山,方能同享生态红利。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更是小兴安岭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伊春将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接续拼搏的奋斗姿态,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伊春,让幸福生活像小兴安岭的绿色一样绵长。
(本文是2021年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分院项目课题2021-FY08号《小兴安岭生态资源优势经济转化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成员:王春艳 孔德启 闫佳琳 苏鹏 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