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伊春市著名摄影家王志富老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的一幅胶片作品《东北大秧歌》,今天看起来依然兴味十足。经过30多年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大规模的秧歌表演尤其是踩高跷,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视线。这幅作品现在已经成为伊春市民俗文化遗产的典藏之作。白雪覆盖的底色,色泽鲜艳的节日盛装。广角俯拍,尽显摄影师对于完成这幅作品早有“预谋”,事先找好机位,一挥而就,便成经典。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民间传统迎新春活动精彩瞬间的真实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热情质朴,心无旁骛,干劲十足。作品永远为我们珍藏着这份单纯和美好。
说起东北大秧歌,那可是东北地区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它不是单纯的舞蹈,还有故事角色和捧逗哏等艺术形式,类似室外大型的多角色、集中表演的地方戏,喜气洋洋,妙趣横生。据吉林师范大学杨朴教授的讲解,我们知道东北大秧歌来源于东北远古仪式的舞蹈原型,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吸收萨满文化和历代文学作品中的角色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大规模、有组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
东北“二人转”也是东北大秧歌的一种,叫小秧歌,估计是大秧歌的室内戏。东北大秧歌常常出现在欢庆春节、元宵节集会表演,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各种故事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
我在小的时候就知道,到春节,机关学校、村镇社区都会组织本单位的文艺骨干,组成秧歌队,在大年初二开始统一游街表演,迎新春拜大年。家长领着看完秧歌,回家化冻梨,嗑瓜子,天寒地冻美滋滋。那时候政府把每个单位出的表演队组合在一起,顺着主要街道表演。遇见大的商场广场或者是政府门前都要进行单独表演,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打花棍、高跷等,商家和政府都会出来人给打场子,放鞭炮 。锣鼓喧天,吹拉弹唱好热闹。这是那个年代大人孩子盼过年的一个理由。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参加过学校的秧歌队,也练过踩高跷。但是因为近视,老师怕有危险,没有表演过。我们那时候不唱,只是跳舞。腰间系一条大红绸子,跟着乐队的鼓点,扭动起来,所以也叫扭秧歌。踩高跷有很多说道,它也分高、低两种:高的为“高跷”,低的叫”踩寸子”。高跷表演者所扮演的人物有头跷和二跷,虽一样打扮,但头跷是表演队的指挥。还有上装下装,还有傻柱子、白蛇、许仙、青蛇等戏曲人物。互相扭逗,双人对舞。由上、下装为一组,称作“一幅架”。最好的“一幅架”排在队列的最后,叫作“底鼓”或“压鼓的”。全队行进由头跷率领并指挥。正如王老师的作品里展现的一样,秧歌队人多,但是都踩着鼓点,跟随头跷表演得红红火火,井井有条。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看见过一次类似王老师作品这样的高跷表演,都是一些男生打扮成各种故事角色,欢快逼真的把扭、扮、唱、逗、耍、杂等多种表演技巧,演绎得活灵活现,精彩纷呈。这种表演是一个力气活,体力不支可不行。记得有一次在2019年青岛啤酒节,看到现代流行时尚装扮的高跷,完全没有了东北大秧歌中高跷的诙谐逗趣,反倒是尽显魔幻美女的妖娆,另有一番风味在其中飘摇。
王老师是我市著名的民俗摄影家,有两部摄影文集。记录了林都伊春40多年的发展变化,保存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之作。他坚信鲁迅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认识,让他一直坚持,不断积累,才有今天的成绩,才有许多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瑰宝得以完美珍藏,等待我们的子孙后代,翻阅起来,津津乐道。相信我们的民族自信,足以昂首挺胸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