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示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从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到成为“大先生”,再到弘扬“教育家精神”,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尊师重教、立德树人、兴教强国的深厚教育情怀和对广大教师的殷殷嘱托。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从总书记的殷切期待看,身为教师,不能甘于当一名教师,要有更宏大的抱负、更高层次的追求,即“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
教育家精神是一种奉献和坚守的精神,教育家精神也是一种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同时教育家精神还包含着责任和担当。只有具备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才能够将教育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对待。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学生的人生成长,事业发展,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的核心宗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作为新知识新文化的创造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施者,更应该弘扬高尚师德,弘扬教育家精神,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给予学生正确的政治熏陶和价值导向,将坚定的思想信念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大学毕业就以“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书写爱国报国之志。在海外的18年里,他密切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情感上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回国后的7年,他更是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人生的写照,更是他不变的初心。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统一,彰显了一名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格品格的正向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学生眼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学生从教师身上直接接受着思想和道德、情感和意志、知识和技能、启迪和教化。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书,能以实际行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只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风范上、人格魅力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示范。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榜样。通过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通过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加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完善知识结构体系,适应时代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所谓,要成人师,必为仁师。教师的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却是永恒主题。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在给青年教师一封信中,谈到一个让人动容的细节:“当我家访看到一个家徒四壁的母亲,把女儿的奖状一张张铺在地上,我意识到,教育就是那道希望的光。我不甘心看着女孩们早早嫁人,重复这样贫瘠的、没有选择的一生。我一定要用教育把她们从穷坑里拉出来——这个执念让我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何谓使命感?这就是使命感,这就是作为教育家的仁爱之心。有了使命感,才能“找到真正的爱和生命的价值——当一个好老师”,才能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新时代高校教师应着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学生身上的缺点、不足,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怀,发掘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用信任给学生树立自尊,用欣赏给学生增强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胸怀天下,树立弘道追求。
高校教师要秉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格局和胸怀,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必须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兼收并蓄,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要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弘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培塑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践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使命,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自信自强、踔厉奋发,努力培养新时代强国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此,就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当广大教师都能担当作为,就能涌现更多教育家,培养出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就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作者单位:伊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