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风貌,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让我深切感受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深深感悟到书中彰显的领袖风采、扑面而来的时代精神以及领袖的宝贵品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信仰追求。
领袖的为民情怀。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矢志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书中这些朴实的话语都道出了青年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增进人民情怀、回应群众关切。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用心了解百姓故事,用情贴近百姓生活,才能真正地为民发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
领袖的求知欲望。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老乡回忆说:“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天黑了就点上煤油灯看。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在当年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很多人只想着挣工分填饱肚子就够了,很少有人能像青年习近平那样“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并且广泛涉猎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军事等领域,这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把学习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不断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总书记作出光辉榜样。
领袖的实干精神。“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这是老乡们在回忆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岁月”时说的。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是苦干实干的7年,是在艰苦生活中锻炼的7年,他在7年里的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号召的生动注脚,这些宝贵的经历涵养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办实事的情怀。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犹如沧海一粟般渺小。回望来路,星辰浩淼,唯有执着坚守信念、勇于直面“苦难”的年轻人,才拥有点亮寰宇苍穹的光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想,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只有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有幸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有幸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